01优配货主
提起鸿门宴,人们第一反应往往是认为项羽十分愚蠢。毕竟在那个局势下,刘邦在他眼中简直就像案板上的肥肉,只要他一句话,刘邦就命丧当场。然而,令人费解的是,项羽对刘邦却始终无动于衷。
实际上,当时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通过暗示来提醒项羽先下手为强——从眼神示意到手势提醒,范增不厌其烦地传达着危险的信号,但项羽始终没有采取行动。
后来范增甚至命令项羽的族弟项庄,借着舞剑的名义,试图暗杀刘邦。可是,项羽的叔父项伯站了出来,他也起身舞剑,挡在刘邦身前,死死护住刘邦,使得项庄根本无法下手。
毕竟项伯是项氏家族的首领,他的地位非常重要,如果有人胆敢伤害他,必然会招致严重后果。
令人好奇的是,项伯明明是站在项羽一方,为什么却选择保护刘邦呢?原因是刘邦口头承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,这层关系使得项伯不能眼睁睁看着未来的亲家被害。
当时张良看穿了范增可能铤而走险刺杀刘邦的险恶意图,趁刘邦上厕所的空档,急忙劝刘邦走小道——芷阳道返回灞上,否则性命难保。
刘邦虽然心知肚明这其中的危险,但如果中途离席,无疑是对项羽极大的不敬。
展开剩余87%张良想出了巧妙的应对办法:让刘邦将准备献给项羽的两尊玉斗交给他转交,并借口汉王喝醉,避免在宴会上失态,先将他送回灞上。
毕竟今天宴会的核心目的,就是要看刘邦究竟是否服从项羽。刘邦既然已经出席宴会,就代表他已表达某种服从。
宴会的目标基本达成,刘邦和项羽都代表了当时最大的两股力量,双方不可能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就摊牌翻脸,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。
然而范增的反应却显示,他铁了心要除掉刘邦。得知刘邦要离开后,范增当场将刘邦赠送的玉杯摔得粉碎,并挥剑劈开地面,怒不可遏。
“亚父受玉斗,置之地,拔剑撞而破之。”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宴会之中,范增甚至口出狂言,说以后大家都会成为刘邦的俘虏。
他的失态表明,今日必杀刘邦几乎已成定局,但天不遂人愿,项羽最终放过了刘邦。
那么,项羽的决定究竟是否错误呢?其实,真正的错误是范增的极端激进。
02
有人是否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:项羽到底是否能够“吞下”刘邦?
许多人认为项羽肯定可以,毕竟他手握四十万大军,又凭借巨鹿之战一举击败秦军长城军团,战功辉煌。相比之下,刘邦根本不成气候,况且韩信当时还在项羽帐下,只是个郎中而已。
刘邦既缺乏兵力,也缺乏名将,跟项羽硬拼几乎是自取灭亡。
但事实是,即使项羽真想吞掉刘邦,也绝非易事,他自己恐怕都难以全身而退。
这四十万大军并非项羽的直属兵力,而是各诸侯联合组成的联军,项羽实际上能调动的兵力不过五万左右。
这还未计算巨鹿之战的消耗,算上损失,实际上可能只剩三万兵力。
反观刘邦,手下整整有十万大军,三万对十万的硬拼,就算能赢,伤亡至少三分之一,剩下的两万又如何面对近四十万诸侯大军的合围?
俗话说,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。项羽如果耗费精力苦战刘邦,难免被其他诸侯趁虚而入。
一旦项羽陷入消耗战,诸侯必将群起而攻,将他彻底铲除,避免成为未来的威胁。
因此,项羽实际上不敢轻易动手攻刘邦。
那为何项羽表面上却摆出一副气势汹汹的架势优配货主,誓要灭掉刘邦?因为他有一个正当的借口。
这场诸侯联军本是为了共同灭秦,而秦国虽已覆灭,但最后的君主秦王子婴尚在人世。
传言刘邦打算任命秦王子婴为丞相,辅佐自己治理秦地,这一举动触动了诸侯们的敏感神经。
“沛公欲王关中,使子婴为相,珍宝尽有之。”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诸侯们都是来灭秦的,刘邦却反其道而行之,重用秦国旧臣,这无疑是在跟诸侯们唱反调。
既然如此,诸侯们必然想要除掉他,这也成了项羽发动讨伐的正当理由。
不过刘邦后来澄清,根本没有重用秦王子婴的打算,这完全是子虚乌有。
既然如此,项羽就失去了发动战争的借口。
眼看诸侯支持日益减少,项羽孤掌难鸣,消灭刘邦的代价过于惨重。
因此,他只能选择将刘邦封在巴蜀一隅,阻隔于中原之外,以防其东山再起,或等待更好的时机再图大业。
“业已讲解,又恶负约,恐诸侯叛之。”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既然刘邦已解释清楚,项羽为何仍然要办鸿门宴?原因在于,他要逼刘邦在自己和楚怀王之间做出选择。
03
项羽和刘邦同属一个阵营,这个阵营的名义首领是楚怀王。
但此时楚怀王的权威仅存于名义上,实际上他已经无法左右项羽和刘邦这两股强劲势力。
楚怀王原本只是项梁用来号召楚人反秦的象征性人物,但随着项梁在定陶战死,这个象征意外地转化为实权统治者。
项梁作为楚军核心,战死后必须有人继任主心骨,而这只能是楚怀王。
当时项羽年仅二十出头,尚未有显赫战绩,若由他来领导,必然遭到强烈反对,因此楚怀王成了唯一合适人选。
楚怀王借主持大局之名,开始打压项氏势力,将原本属于项羽的兵权转交给宋义。
不仅如此,他还重用另一位实力人物刘邦,以制衡项家。
当时刘邦和项羽战力相当,在项梁战死时,他们正联手攻打外黄县。
楚怀王如何重用刘邦?他提出怀王之约,约定谁先进入关中,谁便是未来秦王。
这对项羽极不公平,因为刘邦向西进军,而项羽则随宋义向北解赵国围困。
赵国境内秦军主力长城军团和章邯军团约四十万兵力,都集中在赵地。
楚怀王此举显然是司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而项羽因无兵权,只能忍气吞声。
宋义根本无意解围,而是打算坐山观虎斗,等待秦赵两军消耗殆尽后再渔利。
等宋义准备收割时,刘邦已率先攻入关中,项羽形同旁观者。
项羽愤怒之下斩杀宋义,随后破釜沉舟,凭借少数兵力赢得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。
项羽为何杀宋义而不引发动荡?因宋义私通齐国,罪大恶极。
宋义之子在齐国高位,宋义本人亦与齐国关系复杂,当初获楚怀王重用,也因齐国高陵君显推荐。
高陵君显曾劝项梁缓行,预感他若早到必死,晚到或许能活。
事实证明,项梁果然阵亡,早到一天即是劫数。
宋义为何能预见项梁覆灭?因项梁连战连败于章邯,且李斯之子李由也死于项羽和刘邦之手。
骄兵必败,项梁因连胜而骄,缺乏情报戒备,被敌军夜袭夹击,终致惨败。
“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,居数日,军果败。兵未战而先见败征,此可谓知兵矣。”——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
秦主力虽败于项羽,但刘邦抢先进入关中,按约定成为秦王。
项羽却欲撕毁约定,他已成为诸侯共主,威望远超楚怀王,不承认其权威。
刘邦是楚怀王唯一的支持者,项羽想逼他表态。
若刘邦躲进关中不出,便表明支持楚怀王;若出面,则表明支持项羽。
刘邦选择出面,意味着不认可怀王之约,实际上站到了项羽这一边。
因此,鸿门宴的真正失败者,不是刘邦,也不是项羽,而是远在彭城的楚怀王。
局势变化已将他从实权者变为无权者。
项羽对此耿耿于怀,最终将楚怀王迁往南楚,途中楚怀王遭暗杀,幕后黑手正是项羽。
04
要把项羽当莽夫,其实只要抓住一点就能看出他绝非鲁莽。一个人能从一无所有做到权倾一时,能力非凡。项羽正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。
你说他莽撞,为什么他当初没有直接斩杀宋义,而是找了个借口才下手?
事实上,在此之前,项羽已经将除宋义之外的其他将领团结在一起。
如此高明的政治手腕,你说他是莽夫优配货主,谁会信呢?
发布于:天津市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